我一向很排斥看傳記與勵志書籍-這或許與我內心的自負有關。
上回在誠品翻到這本以豬頭為封面的書,仔細一看原來是蘋果日報的黎智英。基於一種好奇的心態,這次休假到圖書館借回家看,發現越看越有味道。
看書上的企業家說自己如何成功毫無意義,我相信最有價值的收穫來自於失敗(計畫上)與衝擊(心態上)。
過去一年來在軍中的種種遭遇和黎智英創業的心路歷程多有雷同,甚至思考邏輯、行為模式也多類似。
不同的是自己並沒有洋洋灑灑寫出一本回憶錄。一來是雖然小有心得但是仍待整合;二來是不願意把自己失敗的辛酸血淚所換來的竅門無償和一般人分享。因為我把大學與服役的歷練視為私人的珍貴資產,並且極有可能是未來事業發展的無形資本。
舉自己的例子來說,一般人當兵總希望安穩平順度過,但是我卻把軍隊當成自己的實驗室。實驗對象包括別人、也包括自己。大抵是設定目標、分析局勢、擬定計畫、解決問題;實際情況還包含一些相機行事、心理、甚至運勢的混沌因子。
道理有點像是面對戰場上的敵人,總要不斷研發新武器、使用新戰術,才能克敵制勝。
戰場總有犧牲,別忘了從殘骸中找到改良武器的靈感、別忘了帶著屍體安撫好戰士家屬,免得受挫的民心士氣反噬前進的動力。
戰場總有成果,可以選擇平靜地享受戰果、也可以選擇將資源轉而投入下一場戰爭。
以充滿實驗精神的我來說,在戰果的處置上通常是選擇後者,也因此我的處境總是在紅與黑之間來回擺盪。有時真不知道自己是基於什麼理念樂此不疲、或者純粹是自找苦吃?
宦海浮沉對於局中人而言無疑是痛苦的,但是當跳脫出來冷靜透視、細細咀嚼,便能從中汲取出智慧。黎智英在此書自序有這麼一段話:
「對過去的回憶牽動我們對未來的期望,我們選擇回憶些什麼倒轉過頭來又影響對未來的期望,成為我們眼前的現實。...
歷史是什麼?那不外乎是人對已發生了的事情的了解罷了。新的知識會給舊的事物帶來新的了解,歷史不會長大或變小,卻會不斷更新,故此歷史也是活的。」
- Jul 31 Tue 2007 10:21
黎智英自傳小得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