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眭浩平先生在某節目上拿出一份16歲寫給20歲的自己的日記,讓我覺得很有意思。

能夠從文字記錄中理解好幾年前的自己,在那個當下想些什麼、為什麼要這麼做,對於現在和未來是相當有幫助的。

舉本身的例子,當唸書唸到苦悶的時候,想著倘若大學時把一半玩樂的時間拿來念書,或許眼下會是如何如何。

但是回想深入一點,高中那時給自己大學生活的期許就是「玩樂」二字,然後大學畢業就工作。

多年後的今天每當心有不甘時,就來回應高中時的自己,心裡也平衡多了。

當經歷不同的階段,不管畢業、服役、求職、考試,總是會稍微寫一下當時對未來的計畫或價值觀。
(由此說來,一些大的目標或方向,似是紀錄為主、規劃其次了)

我相信每個階段的價值觀在那個當下是「相對正確」的,也就是即使時光倒流,自己還是會傾向於重覆相近的行為。

也就是說,假使自己當年把心血投注在任何活動,也不見得會去認真聽課,或許只是窩在宿舍和同學打更多電動、結果卻是一樣的沉淪。

這樣說來,為自己多開幾扇窗,反而是大學時代記憶裡永恆的資產了。

和過去或者未來的自己對話,正是告訴自己:

「犧牲現在、成就未來,先別急著吃棉花糖!」

或者
 
「人只有一輩子,你甘心犧牲青春的美好,來成就一個遙遠的垂暮的夢?」


佛家說心隨境轉,其實這就是人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nk 的頭像
    Hank

    成仙之路

    H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