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全長四千五百餘字,寫作時設定的閱讀對象是台灣人。因此若有杭州團的台灣夥伴讀到這篇,也請高抬貴手,不需要轉貼給大陸的夥伴。假使大陸的夥伴碰巧讀到,則文中有冒犯的地方也請多多包涵。
杭州回來之後看到一則新聞,說是杭州西湖和南投的日月潭已經成為姐妹湖,而且兩邊的市/縣民往來旅遊還有優惠。
從東方航空的飛機上帶下來的報紙,有一則提到「杭州蕭山機場往返台灣的載客量再攀高峰。」
昨晚看了陳海茵主持的《開放新中國》,節目裡頭也提到:「杭州當地旅遊業者目前正以超負荷的出團量滿足這波瘋台灣的熱潮。」
節目裡還採訪了幾位杭州的耆老,他們說:「等了幾十年啊,總算有這個機會到台灣看看了!」
到台灣旅遊固然是大陸人的一大心願,但還有另外一部分更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還記得在杭州西湖邊「打的」(搭計程車)時,司機問我們台灣夥伴說:
「聽你們的口音,是台灣來的嗎?」
「是啊。」輕描淡寫地回答。
「你們都從台灣的哪裡來的啊?」
「台北。」一位比較不怕生的夥伴搶著回答。
「台北!那不就是周杰倫的故鄉嘛!」
有位股市大亨說,當路邊的擦鞋童都在談論股市,表示股票市場過熱。
或許也可以這麼想:當杭州的販夫走卒對於台灣的流行文化都略懂一二,那麼大陸的年輕人對於台灣的熱愛已經超乎我們想像了。
接待我們的杭州師大同學裡面,有些就是酷愛台劇-甚至講話口音都變得不那麼字正腔圓。
我好奇問其中一位:「妳覺得台灣人講的國語聽起來怎麼樣?」
她很興奮地回答:「我覺得很好聽耶!!」
她們還說,到內地發展的藝人當中,台灣藝人所佔的比例遠高於香港藝人。
在這次大陸行之前,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明為什麼台灣的流行文化在東亞和南亞遠比日韓受歡迎。(雖然台灣相對而言比較哈日哈韓)
原以為這次到大陸會接觸到一堆民族意識濃烈的「憤青」,
可結果卻讓我非常意外:
杭州當地接待我們的大學生裡面,
有上面提過的,那位熱愛台灣流行文化的女生。
有一位同學比較冷酷嚴肅,牽涉到政治敏感議題則避而不談、說到日本就準備翻臉。
也有一位臉上總掛著親切的笑容,講起話來非常溫柔的女生。她可以用平和而誠懇的聲線告訴我們「日本這個邪惡的民族是如何壞到血液裡」。她畢業之後準備教外國人說中文,畢生的心願是弘揚中華傳統文化。
更讓我驚訝的是另一位女同學。她居然可以和台灣同學大聊日劇、說起日本藝人就眉飛色舞。她在杭州那幾天的打扮總有一點卡通或公主的味道,後來從側面了解,才知道她非常喜歡cosplay,聽說家裡有一大堆日本動漫人物的服裝。
一度以為台灣流行文化的魅力橫掃全中國,這次驚覺她們居然也著迷於日本的動漫與時尚。
仇日與哈日並存,這是否標誌著大陸已經悄悄蛻變為多元化的社會?
這次交流活動的主辦單位,大陸那邊是杭州市台辦,台灣這邊是「海峽兩岸文教經貿交流協會」。
台灣的主辦單位光看網頁上的人員簡介,意識形態已經一目瞭然,在此不多贅述。
http://www.chinese168.org/?action-viewnews-itemid-14
值得一提的是,馮滬祥會長在行前說明會上,以自白的口吻對所有團員說:
「之前有人問我,『馮委員啊,以前你最反共的,怎麼現在不反共了啊?』
我回答他們,因為現在的共產黨,已經不是當年的共產黨了。」
由於主辦單位本身右翼色彩濃厚,因此我也設想會報名參加的同學必然是比較「親中」的。
可我只猜對了一半。因為絕大多數的同學仍是傾向維持現狀,只有極少數同學願意讓大陸統一。(不過如果是台灣統一大陸,那大部分人都贊成)
儘管意識形態不一,但仍有一個共通點:贊成加強海峽兩岸的民間交流。
至於大陸方面在這九天的行程裡,有沒有任何統戰的行止呢?
我以服役時從事政戰業務的的情蒐標準來回憶:
杭州市台辦負責人的姿態是:希望在各方面盡量滿足我們,讓我們帶著好印象回到台灣。
他在不同的晚會致詞場合裡,很想傳達出「兩岸一家親」的訊息,但是在良好的包裝之下,並沒有引起台灣同學的戒心。
有些包裝粗糙,或者根本不加修飾直接講出來的,或多或少造成台灣同學心裡的「疙瘩」。
像是開幕式之後緊接著的歷史講座。講的明明是杭州的良渚文化遺址,台上那位史學專家卻可以一路從華夏文名扯到大一統,這是其一。
回國之後,兩岸夥伴陸陸續續透過網路分享此行心得,有位大陸女同學在她的網誌上寫了一篇旅行感想,還不忘在文末加了一段真情的呼喊:「請記住祖國的這份熱情這份真誠和這份愛~」
以前曾聽社團學長分享兩岸清華研究生交流的經驗,學長說對岸清華研究生的代表中,有不少是共青團成員。北京清華的研究生代表晚上在房間和台灣夥伴聊起意識形態時,還緊張兮兮地生怕同行大陸團員聽見。
從那時起,我就對大陸的知識青年抱著戒心,認為他們多少都帶著一點思想鬥爭的影子。
這次到杭州考察結果,並沒有發現這類的大陸同學,(前提是假設我可以看穿大陸學生的包裝)
只觀察到他們多元化的價值觀不只反映在休閒娛樂,甚至也表現在包容不同的意識形態。
大陸同學對於兩岸問題的意識形態,在我的觀察下可粗分為兩類:
一、無關痛癢:這一類同學單純覺得可以認識不同背景的朋友很新鮮、很有意思,所以表現出來通常更為親切,不會有祖國父母對小島孩子的上下距離感。
二、真情呼喊:這一類同學比例較低。她們把台灣當成港澳,單純地覺得只要拿出真情打動我們,「逃家的小孩」最終還是會主動重回父母「堅實的臂膀與溫暖的懷抱」。(打完這句自己覺得噁心)
曾經以為,大陸人都是心機重、一味想搞統戰的壞蛋,這次到杭州考察之後發覺:其實絕大多數的大陸人對台灣充滿好感。
不過,以上分析的尺度其實是拿著放大鏡來監看大陸同學的一言一行,就好比以毒舌評論網友口中所謂的美食一樣。
總結上述樣本,我發現在大陸年輕一代的價值觀裡,已經嗅不到一絲社會主義的味道,只有一胎化背景成長下的嬌寵、只有日劇台劇與流行時尚下的狂熱與迷戀。
如果把視野放寬到其他台灣的大學生夥伴的尺度,不要在這些勞什子意識形態上鑽牛角尖,只單純來這裡欣賞美景、和大陸學生談天說地。那麼整體而言,我認為大陸的大學生和我們的差別,幾乎只剩下口音和慣用語而已。
整合這次的杭州考察和既有的思想架構,歸整出大陸當前的主流思想成以下三個面向-或者也可以說是他們的核心價值:
一、建設國家
建設國家指的是把人力資源、經濟資源投注在利於「整體發展」的方向。
觀察大陸在改革開放後的諸多大型公共建設,再看看台灣過去十年的政局與經濟發展,
或許在「建設國家」這一塊,真的是台灣需要加緊努力的。
資料來源:中國超級大工程一覽【精彩組圖】
http://ourchina.5d6d.com/thread-223-1-1.html
二、認同民族
認同民族在兩岸有些許不同。
以前國小作業簿的背面寫著「當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現在中國人在台灣變得不堂也不正了,尤其幾年前台獨言論甚囂塵上的時候,「中國」二字在台灣的觀感似乎只比過街老鼠好上那麼一些。
不能否認的,民進黨執政之後對台灣民眾的思想改造執行得很「徹底」,現在很少人說自己是中國人,大部分都認為自己是的正港的台灣人。
然後客家人開始覺得自己「應該」、「比較」算是客家人,
原住民也開始尋根、開始換回自己的部落名字...
引用下面這一則香港在「強制」回歸中國前後,在民族認同改變的例子,
香港大學心理學系在2007年6月也公布了《香港青少年社會身份認同研究》調查結果。
調查中受訪學生約22.3%認為自己是中國人,其次是香港人,比1996年增加約6.5%,
認為自己“首先”是香港人,其次是中國人的比例,則從1996年的40%微降到39.6%。
選擇“香港人”身分則從96年的33.9%下降至28.7%。
與10年前比較,香港青少年明顯調低了在公眾場合批評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或社會的意願,不過也少了希望與內地人建立良好關係的意願。
負責調查的副教授林瑞芳認為這是一種疏離的現象,香港年輕人“一方面不批評你,但另一方面也不願與你打太多的交道,就像井水不犯河水”。
資料來源:
http://news.bbc.co.uk/chinese/trad/hi/newsid_6230000/newsid_6230000/6230002.stm
香港的例子說明兩件事情:
1. 時間可以改變主流意識形態。換言之,民族的認同是可逆的過程。
2. 當雙方的結合不完全自願時,較弱勢的一方會產生抗拒心理。
所以民族的認同沒有標準答案-或者客觀一點說,民族主義只是一種信仰。
只要自己相信,祂(它)就存在。
只是,絕大多數的信徒並不會覺察神的存在,總需要傳教士或者某些情境的配合,才會讓信仰自然而然發生。
這麼說來,誰才是傳教士呢? 誰又可以當傳教士呢?
三、文化自豪
至於文化自豪這一點,在大陸特別有戲劇性:
記得在紹興蘭亭看到那塊康熙御筆的「蘭亭」石碑,文革期間被紅衛兵砸成三段,現在不但重新裝修,連蘭亭附近還新蓋了一整區充滿古典韻味的仿江南水鄉建築群。
四十年前急著打破的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現在一個一個成為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最引以為豪的資產。從二OO八年的北京奧運會上,這樣的趨勢尤其明顯。
如今兩岸華人都懂得利用地區獨特的歷史文化,積極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唯獨台灣方面比較需要留意的是:除了極少數原住民文化獨樹一格之外,其實幾乎所有的台灣本土文化都與中華文化關係密切。
因此如果單單因為意識形態,而刻意剔除掉本土文化中和中國傳統相關的部分,那麼台灣的本土文化會變得單薄許多。
這種「文化淺碟性」帶來的影響,可以體現在一個經典的例子上:
日月潭和西湖既為姐妹湖,兩湖究竟孰優孰劣?在這次考察中,也屢屢被杭州官方拿出來比較。
杭州方面提出兩湖都美,但是西湖的歷史文化蘊涵卻比日月潭深厚得多。
我家就住在日月潭下游,從小到大每次邀請朋友來南投,都會由我充當地陪來個日月潭之旅。
因此這次到杭州遊歷,就更能比較出西湖與日月潭這倆姐妹湖之間美感的不同。
以地理位置而言,日月潭是山中湖、西湖則是半邊平原、半邊山。
若以個人的審美觀來講,日月潭先天具備的自然景觀比起西湖要美一些。
但是在文化方面,西湖有太多傳奇、太多歷史文物可以談;而日月潭只有土著的木雕與小米酒。
後來大陸觀光客多了之後,為了迎合遊客的口味,才又硬擠出了蔣介石在日月潭畔的那段稱不上是文化的遺跡。
常常覺得,有時候看到的山光水色雖美,但是在按下快門之後,卻覺得這片無名的美景「美得有點空洞」;
有時候眼前所見只是一堆斷垣殘壁,但是黃土底下的故事,卻能讓我們站在瓦礫堆之前低迴不已。
文化的力量到底有多驚人?
一個世紀以前,日本用槍砲和毒氣野蠻鎮壓,台灣抗日鬥士用血肉換取尊嚴,就是不肯成為日本天皇腳下的皇民。
一個世紀以後,日本用日劇和動漫大舉入侵,這次是讓台灣年輕人恨不得下輩子可以投胎作日本人。
當台灣的流行文化居然可以在大陸與東南亞掀起這股熱潮時,我突然覺得:
台灣在傳統文化方面雖然不見得佔有優勢,但是台灣在流行文化上卻有雄厚的潛在資本!
「文化的認同感」其實不必侷限在刻版的中華傳統文化,光憑台灣螢光幕上的這些偶像與丑角,興許就在對岸這一輩年輕人心裡埋下一把親善的種子。
大家普遍認為,廿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
在我們這一代,兩岸的互動益發頻繁是可預期的,
「建設國家、認同民族、文化自豪」,似乎不僅止於大陸當前的主流思想,更可以是兩岸異中求同、同中存異,強化未來良性互動的利基。
- Mar 07 Sat 2009 23:04
杭州行思想綜合考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