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有這種想法是去年夏天,老師講解太極拳每一個招式的實用價值。比方說攬雀尾是如何利用掤勁履勁把別人的手弄脫臼,野馬分鬃又是如何利用繃勁讓敵人摔個四腳朝天。
我觀察發現:這些招式在實際使用時,姿勢角度都會和單純的套路演示略有不同。
因此我認為,武術套路是歸納幾個常見的實戰情形,
將動作稍微修飾之後,再把這些動作串接起來。
這樣的創作過程和寫作一樣,也是心中先有幾個主題,
再將這幾個相互關聯的主題串接起來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因此在背誦文章的時候,可能最核心的那幾句印象深刻,
但是要把每一個修飾性的文字都記得一清二楚,似乎不是那麼容易-
-或者,究竟有沒有必要?
手邊有兩段陳家溝老架二路的示範短片。
一段是外國人打的、另一段是陳氏太極廿世嫡傳的示範。
表面上看起來,這兩段示範的肢體動作幾乎完全相同,
但是仔細觀察會發現,洋鬼子雖然動作都對了,卻少了太極拳該有的行雲流水。
換言之,太極拳在他身上,不過是徒有空殼子而沒有靈魂的東方民族舞蹈而已。
會發生這樣的問題,個人認為和兩項關鍵因素有關,
一個是主題的模糊。
太極分陰陽,體現在套路上就是分「賓主虛實」。
虛招無論是誘敵、埋伏,或者單純只是串連主題的修飾動作,都有特定的意義在。
如果像那洋鬼子把虛招打得跟實招一樣,招招都變得虎虎生風,
那就算招式記得再熟,仍然讓人對他的武術理解感到懷疑。
另一個是文化的內涵。
武術術與文化是緊緊相連的,如果光是模仿他國文化的表面形式,
不了解這些文化背後發生的背景,那麼外國人學中國武術、或者學寫書法,
他們學得很開心,我們在背後也笑得很大聲。
像這樣竹竿接菜刀(台語)式的文化模仿,
是否也像我們某些方面似是而非的崇洋媚日一樣異曲同工呢?
- Mar 22 Sun 2009 10:19
習武是否應該得「意」、忘「形」?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