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其一、
那天約了一群人在台中幫半仙慶生,有位外國女性因為和夥伴之一巧遇,就一起吃個飯。
她叫作梅格,是來自美國加州的傳教士,目前是某知名連鎖補習班美語老師。
閒聊之中,我隨口一問喜不喜歡台灣的食物?
沒想到這一問竟倒出她滿腹的牢騷,前前後後重複了大約五次:
「家常的台灣菜還不錯,但是外面的餐廳真的很油很不好吃。」
最後居然還用一種尋求共鳴的語氣,問了一句讓我們很三條線的問題:
「你們喜歡台灣的食物嗎?」
其二、
剛才邊吃早餐邊看《大口吃遍台灣》,主持人一下車就開始發牢騷:
「上次我搭高鐵坐經濟艙,車廂裡一堆台灣人大聲喧嘩講手機;
這次我就決定搭商務艙,可是一上車卻發現我是唯一的乘客。
過了大約兩站之後,才有第二位乘客上來,但卻坐在我後面的位置。
他一樣拿出手機,嘰嘰呱呱地講了好久。」
重點來了.... Matsu牢騷一出竟似是意猶未盡,繼續說著:
「為什麼一節車廂只有兩個人,卻要把座位安排在一起?
不知道這是訂票系統的問題、還是台灣人喜歡一群人聚集在一起?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我就不便多做評論了。」
總評:
透過別人的眼光來看自己,有時候可以幫助自己省思。
但也看過不少台灣人把外國人的評語過度放大,甚至扭曲為自卑的來源。
追求進步和崇洋媚外,往往只有一線之隔,
以個人觀點而言,即使我們進步的空間還很多,
但我此生永遠以身為華人為榮。
全站熱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