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桃芝風災楊同學事件回憶錄(完整版)
高三那年桃芝颱風襲台,學校臨時宣布停止上班上課。住校生逕行返校,台中市區同學也各自騎乘車或由家長接送。
楊同學母親以廂型車載他返家的途中,經過一條大橋時橋面突然坍塌,母子二人就這樣連人帶車栽進颱風暴雨的滾滾泥流中。
車子和母親遺體先後被發現,唯楊同學遲遲未尋獲,後來班上同學們自發前往該河域沿途叫喚他的名字,很巧合的,過沒幾小時人就找到了。
因為楊家經濟狀況本來就不是很好,在痛失妻兒之下,楊爸爸也選擇跳河自盡。楊同學為獨子,至此楊家只餘一位年過七旬的老奶奶,處境堪憐。
在班上同學與校方積極著手治喪與募款事宜的同時,市政府則由張溫鷹市長率幾位相關幕僚到本校與學生代表見面。
學生代表主要是楊同學生前的死黨。
須知中一中校風一盤散沙,同班級有無數個小圈圈各自為獨立的交際圈,
楊同學座位就在我隔壁,平常交情也不錯,加上同學們力邀我前去助陣,因此我雖非圈內人,卻有機會見識這齣台中市府團隊精心打造的會面戲碼。
以會面模糊稱之,係因這次會面表面上是市府團隊與學生代表的慰問、說明、道歉、談判,事實上卻是來演一齣早已套好招的官樣戲碼。
還記得當天早上我們一行人在進入莊敬樓二樓的會議室前,還先在一樓的教官室外由某教官對我們幾位學生代表逐一檢查服裝儀容,包括制服上衣紮進去的程度、皮帶扣環的位置都要求一致。
進入會議室等待張市長團隊的空檔,還臨時排演了一次迎接這些長官的戲碼,諸如歡迎口號、鼓掌時機、站立位置等等。
在我方談判代表在略帶卑微的儀式、羞澀而緊張的等待中,張市長一行人到了。
行禮如儀之後,開始辦正事,以下此段是本篇精華所在,
張市長先表達溫柔而感性的慰問之意後,慢慢追蹤到此次意外發生的原因(橋塌是否有人為因素)。
這時候理所當然的,該部會的首長就發言了:此事如何如何,所以應該由另一個部會首長來說明。就這樣輾轉大約三四位長官之後,好像每個部會都有點責任,但又不能咬定是任何單一部門的責任。
至此所謂的學生代表仍未有發言機會,只任由眼前幾位官員們的輪流+交叉說明給帶得團團轉。
大約每個能夠扯上邊的部會首長都說夠了之後,張市長開始收尾做總結,表示台中市政府會盡最大的誠意來照顧楊家云云。
在這場宛如說明會的談判尾聲,也不忘要我們幾個學生代表就方才市政府的提議提供一點 feedback(純粹形式上)。
一群自以為成熟到要跟偉哉市政府「談判」的毛頭小子們,直到那個當下才知道自己不過是一個精心設計的表演舞台底下的聽眾而已。
So.. how about our feedback?
...??
後來慢慢想通這其中的端倪:
由市長親自率團到高中與罹難學生的死黨代表們會面,
由「形式」上來看,此舉直接表達了市府對此事的誠意與重視。
由「形勢」上來看,一中與市政府、雙方代表的身分與年齡的落差,在在都註定這個會談不過是一場單方面的輸出(或演出)。
由策略上來看,抗爭方(學生)本以為可以就此痛處(公共建設疏失)要求市府給予家屬更好的條件。
官方代表技高好幾籌,以形勢補理虧,先以天衣無縫的交叉掩護,乍聽之下說了很多,仔細一想是什麼都沒說。
沒有確切的說定橋塌了到底是哪個環節出問題,
沒有說哪位官員要下台以示負責,
沒有鞠躬道歉,只有口頭慰問和聲聲遺憾。
但我對官方的作法並沒有太強烈的怨恨,即便是後來受新聞採訪上電視,在情勢之下面對鏡頭,也只能夠「覺得很驚訝、很遺憾」之類的寥寥數語。
甚至事隔多年之後再寫起這件事,反而浮現當時我們這群高中小毛頭的一廂情願。感嘆當年的我們方法錯了,所以就算初衷再偉大到最後也只能自力救濟。
畢竟所謂的官方,不管是政府、校方、還是企業高層,求的就是一個不出事而已。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而群眾運動則是想打破現況,為廣大鄉民抱不平、為眾人謀福利。
舉個歷史上發生過無數次的例子-農民運動,來對照一下雙方的處境與發展模式。
標準模式如下:
平常聽到境內有佃戶對地主的民怨,縣太爺幾乎置之不理;(或許連他也有份)
一旦爆發武力抗爭,縣太爺對上必定加以粉飾,同時對下開始積極派兵鎮壓。
直到鎮壓不住農民、或許還丟了一兩個縣城之後,中央震怒地方官的粉飾太平,開始撤職查辦。
而義軍這邊的模式呢?
可憐廣大小貧農長久以來遭受地主壓迫,也只能在接二連三的悲劇中不斷忍耐,直到有人跳出來帶頭造反。
一開始大家同仇敵愾、聲勢浩大、士氣如虹,或許還殺了幾個小官、地主來洩憤,
但只要時間拖久了,如果還沒有取得明顯戰果,則後勤和士氣方面都會漸漸難以維繫,最後有些人在戰場上永遠的解脫、有些看起義沒搞頭又回去過著被奴役的生活了。
如果把這種衝突模式對照到眼前的請願運動,雖然表象不同,概念卻是一致的。
市政府就像古時候的都尉或縣令一類的地方軍政長官;搞群眾運動的就像拿著鋤頭起義的農民。
其實寫了這麼多,我想說的就是: 二種對立的腳色各有弱點,官府怕光、義軍怕拖。
今後有機會扮演其中任何一方的角色時,或許也可以從雙方的立場來評估一下,這樣做起事來應該效率會大得多。
孫子兵法有云:「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
(但是資源不對等的衝突,未必能夠拼到五五波)
補記:
關於當時的募款,也在一中商圈造成不小的轟動。
本人獨立執行的部份為水利大樓的其中兩位劉姓補習班老師,當時的畫面還記得很清楚:
教數學的那位劉老師聽完我的來意,就說待會下課後會處理,之後到底有沒有處理就不得而知了。
教英文的那位聽完我的陳述之後,有點像是打發乞丐一樣,只從口袋掏出一千元就揮手要我離開。
當下先是考慮是否劉老師懷疑募款真實性而有這樣的態度?
所以主動提醒劉老師說,等明天匯進捐款專戶之後,自然會把收據交給他。
他這時好像真的不耐煩了,連正眼也不再多看一眼,就揮手示意我離開。
後來主事的同學將此事傳開,幾乎整個水利大樓千百位學生都知道此事,那位從口袋掏出一千元給我的劉老師當然背後是幹譙聲不斷。
印象中另一位教數學的陳姓老師捐款一萬元,是否有受前述罵名影響不得而知。
當時一位護校的紅粉知己也透過她母親轉述那邊的地方廟宇願意捐款千萬幫助楊家遺老,要我經辦此事。
雖然後來卡在死亡證明書的相關手續,使得該廟捐千萬的事也無疾而終,不過當時往來奔波聯繫的情境,現在回想起來還是很感念的。
台中人,喔不,或者該說是台灣人,一直都是這麼有人情味的。 ^^
- May 05 Mon 2008 04:45
近期中市交通請願小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