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聽了「德國珍貴的文化與自然的世界遺產」,主講人是留德的中興歷史系余文堂教授
都市的夏天真是熱得可怕,所以一進去演講廳,在長達三小時的演講中,前一小時覺得很舒服、中間一小時就在半夢半醒之間、後面一小時冷到發抖。
突然有種回到大學聽課的感覺。通常這種老學究就是這樣,逐字唸稿真的太悶了點。
演講尾聲教授提到一個問題:德國已經登錄了32個世界文化遺產,世界各國都有世界遺產,為何台灣沒有?
台灣有太魯閣、阿里山森林鐵道、玉山國家公園、棲蘭山、卑南遺址、淡水紅毛城、金瓜石、大屯火山、舊山線鐵道、蘭嶼、金門澎湖玄武岩地形,都有資格名列世界遺產。
其中太魯閣國家公園,更是名列全世界最值得一去的景點第五名!!
問題卡在哪裡? 卡在台灣並非聯合國。
余教授說,東西德尚未統一前,也各自加入聯合國。(言下之意就是認為兩岸可以比照辦理的意思)
問題是國情不同啊!歐洲大陸傾向以民族建國:日耳曼、斯拉夫、法蘭西、...
中國人的史觀卻從先秦開始,就一直有孰為正統的史觀、有大一統的觀念。
中國人大一統的史觀,可以容許分土而治,卻不容許出現不一樣的旗號。
我相信今天即使兩岸角色互易,共產黨的首都在台北,我住在上海,相信中華民國的北京當局也一定會在國際間打壓共產黨、不讓共產黨有外交生存的機會。
台灣的左翼本土人士吸收西方人的思維,認為可以學習他們、認為可以跳出中國的圈圈。
但在了解整體概念之後,可以知道採行和中國大陸「硬碰硬」的紅海策略絕對是兩敗俱傷,而且大的一邊小傷、小的這邊大傷。這就是我堅決反對左翼的硬碰硬兩岸策略。
我認為,兩岸短期內都不具備統一的條件,但是以加強交流取代惡性循環,對中華民國生存發展而言卻是絕佳的方向。
舉香港來看,香港在回歸前夕,香港人只有20%左右承認自己是中國人。過了十年,香港人有80%左右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即使十年來各類抗議事件頻傳。
舉個人例子:我在台灣的本土意識最為高漲的2004年,參加國際性的活動。那是一個長達兩週的營隊,總人數約為三千六百人。
在官方準備的節目裡,幾乎都是希望能夠表現出傳統文化的。從學用筷子、扯鈴、書法、國樂、童玩,再到晚會上的國劇、雜耍、武術,
突然我想到一個問題:台灣文化在哪裡?
台灣文化在哪裡? 如果因為仇中、去中國化而把所有跟中國相關的文化統統拿掉,套句高中國文老師的話:「那我們又剩下些什麼?」
閩南文化哪一點不是中華文化? 從日常語言習俗節慶,全部都是。
客家文化哪一點不是中華文化? 全部都是。(閩南人和客家人都源自於中原)
在遊覽車上我們教瑞典人說中文、和一個香港人一起對墨西哥辣妹解說中國字的奧秘。其中一個台灣領隊走過來說:「這裡是台灣,要讓他們認識台灣,要教他們說台語啦!」
於是他開始台語教學,不過在場的台灣人及外國人沒有一個想理他。
很有趣的,平常大家為了自己是台灣人還是中國人爭論不休,但是當自己站在國際的舞台面對外國人時,卻有一種延續中華正統文化的使命感。
我們可以帶他們去吃蚵仔煎臭豆腐、可以同時教外國人如何使用筷子。
我們所展現出來的文化,既是台灣、也是中國。
從那時起,我好像已經從政治惡鬥的臺灣人與中國人的迷思裡面跳脫出來:
所有台灣的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
所有台灣獨立發展而成的新文化,也都帶有中華文化的影子。
還記得當時我們這小隊的成員有來自英國、印尼、瑞典、和一個瑞士的小公國。
當我們一起步行在太魯閣步道時,我有一種發自內心的激情,感覺可以忘卻澳熱的暑意。
我很開心的陪印尼的女生光顧路邊的水果小販、我和歐洲人一起分享台灣的枝仔冰。
面對太魯閣這片從未令我感動的峽谷,今天我卻樂於從這些外國人口中的讚嘆和臉上驚訝的表情,
感覺到一點身為台灣人的驕傲!
- May 25 Sun 2008 14:36
德國文化遺產講座 雜感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