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修台灣省通志》記載,西元1953年戶口普查結果,台灣地區居民一共有737個姓氏。
戶數超過五百戶的共有100姓,其中63姓的族譜裡明確記載從河南→福建→台灣的歷史。
春秋戰國以後,關中(陜西)殘破,政經文化精華區逐步東移至河南洛陽一帶(河洛)。
曹丕竄漢建立晉朝之後,因為外族入侵的關係,開始了第一次的民族大南遷。
原居住於福建地區的土著被官軍剿殺,逃往江淮一帶(江蘇)。
從那時起,中原居民鳩佔鵲巢,河洛話就開始在閩南地區散播開來。
這批由中原南遷的難民們自稱河洛人,後來也被稱為「福佬」。
「佬」字帶有貶抑的意味,以河洛話來發音,河洛與福佬發音接近,所以常被混用。(像是:鄉巴佬、劉德華主演的大隻佬)
魏晉南北朝時期移民在閩南地區住久了之後,河洛話也理所當然開始被稱為閩南話。
像這樣的大規模遷徙一共有六次,第六次是國共內戰之後隨著國民黨遷徙來台的移民潮。
在國共內戰的移民潮之前,當時台灣住民的族群分布如下:
閩南人:83% 客家人:16% 原住民及其他:1%
閩南人裡面,泉州人佔45%,漳州人佔35%。
第六次移民之後,為了與1950年大陸各省新移民的語言做區隔,所以閩南話也開始被稱為台灣話,或稱台語。
在閱讀先秦六朝以前的駢賦、詩詞等作品時,用現在的發音常有一些地方不押韻。但是用河洛話來唸,卻可以達到100%的押韻效果。
剛剛去翻了一下書,舉這篇三國時代王粲在荊州依附劉表時期所寫的《登樓賦》為例:
此段很明顯是押「衣」韻,有顏色標記的幾個韻腳用國語發音不押韻,但是用河洛話來發音卻全部符合「衣」韻的規律。
唯日月之逾邁兮,俟何清其未極。
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騁力。
懼匏瓜之徒懸兮,畏井渫之莫食。
步棲遲以徙倚兮,白日忽其將匿。
風蕭瑟而竝興兮,天慘慘而無色。
獸狂顧以求群兮,鳥相鳴而舉翼。
原野闃其無人兮,征夫行而未息。
心悽愴以感發兮,意忉怛而憯惻。
循階除而下降兮,氣交憤於胸臆。
夜參半而不寐兮,悵盤桓以反側。
- May 26 Mon 2008 22:50
河洛話→福佬話→閩南話→台灣話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