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觀察人性,有助於累積人生的智慧。

我觀察別人,也觀察自己。觀察自己不容易,因為需要一點超然的姿態、或者可說需要一點冥想的底子。

我觀察身邊的人在追求幸福的過程,就像觀察海浪潮起潮落、又像是桌前盆蘭的花開花謝。

看透了之後我知道:幸福沒有永恆,就像愛沒有天長地久。

中國人的愛情智慧講究「恩愛」:一般都知道父母「養育之恩」、師長「教化之恩」,為何結髮夫妻也要講究「恩」?

原來是看透愛情的本質就是一種短暫的執著與迷戀,不可能永遠幸福甜蜜,所以漫漫長路上不足的地方,就用恩惠來取代。

恩惠有如存款,表現形式可以是多變的:有時候化為內疚弭平紛爭、有時化為承諾,為彼此關係加溫...

因此以穩定的伴侶關係而言,當最初的熱情完全褪色之後,兩人相處期間互施的恩惠,反而形成維繫關係的心理制約。

只是幸福的本質究竟是純粹的幸福?或者是與平淡映襯下的滿足?

於是我又觀察人之所以追求幸福、渴望愛情的根源:

我認為這是源自於大部分的人內心都不完滿。

因為有缺陷,所以需要修行;因為有空洞,所以需要填補。

而且大部分的人不會捨近求遠、更沒有內觀的慧根,所以傾向由其他個體的身上找到自己闕漏的那部份。

於是一般人總是重複這樣的循環:

渴望愛、等待愛、尋找待,愛執著、愛別離、愛憎恨,

直到自己嚐過了、受夠了這一切,自以為不需要了,潛意識裡卻又悄悄地重複另一輪新的循環。

只要本質未變,性靈永遠停留在相同的層次,行為模式也不會相差太遠,於是這樣的普羅大眾凝聚出一種群體意識來撫慰(甚至強化或煽動)這一群想法接近的自己。

他們說:「人生就該轟轟烈烈的愛一回。」

有的說:「愛就大聲的說出來。」

我還聽過更荒謬的:「失戀過才是男人。」




如此說來,追求愛與幸福本質如果只是凡人的老鼠迴圈,那什麼才是永恆?

固定同一個對象就是永恆?不,那有時候只是騎虎難下、或者正在騎驢找馬。

老是換對象是動態的永恆?不,那有時只是遊戲人間的心態。

或者根本沒交過男女朋友?不,那有時只是缺乏魅力或機運。

受夠了這個遊戲不想再玩?不,那有時只是傷害過後的自我逃避。


真正區隔愛無常與永恆幸福的分界點,在於填補內心空洞的方式。

口渴的時候喝汽水,只要有冰涼的液體滑過喉間的快意,就可以暫時麻痺自我,卻沒有太多人在乎快感之後的空虛與更強烈的乾渴。

真正永恆的幸福,是透過內觀的方式,捕捉自己覺得空虛時的心境、思考寂寞的源頭。

直到有一天看到身邊的人面對和自己曾經有過相同困境,他們選擇的途徑讓自己腦海浮現「俗不可耐」四字時,就知道自己和別人在心境上已經開始有了落差。

可惜讓心靈趨於圓滿的力量昇華的同時,又會同時出現向下拉扯的力量。

這股力量可能源自於回憶裡的餘波蕩漾、可能源自於未發生的期待與不滿足、也可能是大環境的背景雜訊、或者是人類的本質。

幸好根據自己的經驗歸整下來,只要想通之後實踐到某種層級,即使短期地被拉扯到較低的層次,下一次也可以輕易恢復到相近的層次,不必重新來過。

這就是修行(心)有趣的地方:進三步,退兩步;再進兩步,又倒退一步。

假使修心也像蓋房子一樣永遠只增不減,那只要日日夜夜潛心燒香誦念經文,就連雞犬都可以昇天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nk 的頭像
    Hank

    成仙之路

    H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