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排部站哨的時候,曾經挾帶了一本「三國風雲人物傳」過去。這本書是從排部一個覆滿灰塵的書櫃中翻出來的,我把這本書用鋼盔和防毒面具掩護好,就在哨亭探照燈的光源下看。
這本書評論魏晉數十位重要人物,值得一提的是:本書是以「史學」的角度出發的,因此提到一些在三國演義中知名度不高,但是在政治、文學、藝術、甚至科學有卓越貢獻的人物。
另一方面,本書也提供另一種由史料出發的客觀角度來審度一些比較耳熟能詳的人物,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關羽這篇。
史學家認為:關羽論武勇不比黃忠、論韜略不如馬超、論政治頭腦亦不比趙雲,全因義兄劉備一意護持,諸葛亮才不得不「遷就」(註)。因此就史料證據來看,關羽充其量只算是一個勇猛剽悍的虎將,而沒有統率大軍的資格。(缺乏政略、戰略的概念)
(註:有些學者認為,在關羽被困麥城的時候,蜀軍似乎有能力發援軍而未發。其因在於諸葛亮認為,荊州丟了可以再打回來,但是一個政權中存在這樣一個受領袖庇護而難以駕馭的人,卻永遠是個隱憂,因此諸葛亮正好借吳軍之手除掉關羽。 我很能贊同諸葛亮的作法。
就如同小日本松下幸之助所言,要把人擺在對的位置:假設一個十人的群體中,若是只有一二位才能卓越的人,那麼所有人都會因為感佩他們的能力而甘心接受領導。若是群體中太多不同的聲音,則團體事務很難順利推展、甚至有可能引發派系對立的嚴重後果。
因此如果我是諸葛亮,在當下應該也會採取相同的作法,寧可失掉荊州也要除掉關羽,這才是穩定內部的一勞永逸之道)
關羽的衝動很明顯地反映在他生命中的幾起重要事件,比如:在內部人事上和馬超爭寵;在外交活動中對孫權說:「虎女焉嫁犬子?」;在軍事行動中執意攻襄樊而遭吳軍攻取荊州;在一次護從獻帝狩獵的場合中,因為不滿曹操的行為踰越君臣禮制,立刻策馬上前擊殺曹操,不過被劉備立即阻止。
事實上在宋代以前,歷史上的評價是:「關羽剛愎而自衿,張飛暴躁而寡恩。」不過在金人南侵之後,漢人政權亟欲樹立一個虎將的典範以激勵民心士氣,因此徽宗封這位作古已久的三國人物為「忠惠公」,後又加封「武安王」。
其後在三國演義的渲染下,明代以後開始稱呼關羽為「關聖帝君」,侍從周倉也雞犬升天地被封為「威靈惠勇公」,並且關廟被稱作「武廟」。
到了清代,滿人政權為了避免岳飛的民族英雄形象有引發「排滿」的民族對立危機,因此刻意模糊岳飛的實體貢獻,反而大力推崇關羽,並封之為「忠義神武大帝」。
民國以後,或許也是延續了幾百年來的迷思,關羽已經變得有點名過於實了。在我來看,關羽的作為似乎只有一個義字可取:從桃園結義後跟隨義兄打遍大江南北、在混戰中保護兄嫂(讀春秋的形象)、身在曹營心在漢、華容道義釋曹操。
除此之外,若是拿岳飛和關羽這樣的將領比起來,一個是真正的民族英雄、另一個充其量只是一員剛愎自用的虎將而已。
二兵 Gunshop 報告完畢
- Oct 24 Tue 2006 22:48
剛愎自用的虎將- 關羽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