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大約是在國中的時候吧?當我聽到電視節目上的北京腔,心裡就有一個疑惑:「為什麼我們學的標準國語和北京人講的差這麼多?」

我的意思是,假使一個方言的腔調無法完全移植到另一個地方,那至少一些指標性的人物,應該也帶點北京腔才是。怎麼連最字正腔圓的老派新聞播報員,腔調都和北京話有一段落差呢?


這個問題懸在我心裡,十年來一直沒有解答。


一直到了研究所這個學術殿堂,因緣際會讀到相關文獻,

才知道台灣所推行的國語,其實並不直接等於北京話,而是以北京方言為基底,帶著一點吳儂軟語餘韻的「南京國語」。

其實沒聽過上海話或者蘇杭紹興一帶方言的人,應該不大能體會吳儂軟語這四個字。

只能簡單地說,吳國和越國,是指江蘇浙江一帶。

江南的普通話不像北京腔那麼激昂尖銳,甚至可以說和我們說的國語有很高的相似性,所以和當地人交流時,便覺得親切許多。這次到杭州聽到當地人講的普通話,其實也和北京話有一段差距。

如此說來,脈絡就很清晰了:

國民政府首都南京,在全國推廣南京腔的北京話,也就是南京國語。國府遷台之後,在台灣全面推廣國語教育,所以我們這一輩學到的標準國語,其實正是「南京國語」。

後來國語與閩南話融合成一種帶著台味的濃烈腔調,稱作台灣國語。(低俗難聽或者「樸拙親切」就見仁見智了)

受到閩南語影響程度最低的北部地區,稱之為台北國語,其主流腔調最接近原本的南京國語。

由於台灣版的標準國語與台灣國語相差極大,為了區隔起見,當比較各地區國語腔調時,台灣地區的標準國語,應該稱為「台北國語」,而不是「台灣國語」。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nk 的頭像
    Hank

    成仙之路

    Han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