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麻煩的新加坡海關,到了大橋的另一端,再給鬆散的馬來西亞海關草草瞄了一眼行李,就從柔佛上高速公路直奔機場。
馬來西亞的E2高速公路(南北大道)在南部幾個州似乎沒有路燈,加上中央分隔島又沒有檔光板,因此只要對向車道的車輛開遠光燈,就很容易發生危險。
開夜車是很累人的。我們在休息站停留了幾次,還開著的幾攤小吃幾乎清一色是椰漿飯。這種餐點據說是當地人的最愛,因此走遍全國24小時都有人販售,不過看起來很像賣剩的自助餐,賣相非常非常不討喜,所以就沒拍照留念了,只買了一瓶看起來很詭異但是至少是寫中文的飲料-- 白花蛇草水。
喝完之後覺得....嗯....還是王老吉比較好喝。(休息站居然有賣!)
馬來西亞高速公路的休息站還有幾個地方引起我的注意:
在餐廳角落會配合印度人和馬來人用手抓飯的習慣,增設不少洗手台。
廁所旁邊都會附設禱告室,廁所內還附有淋浴間。
抵達機場時是凌晨四點,最後在機場大廳外來張合照,也謝謝這幾天辛苦開車的地陪。
LCC Terminal的候機大廳外有兩間速食餐廳,一間是麥當勞,另一間則是看起來像麥當勞。
本來想試試看這裡的麥當勞和台灣的口味有沒有差別,但是又覺得都要離開馬來西亞了,能夠多體驗一點當地飲食文化總是好的,所以就選了山寨版的麥當勞。
到了點餐櫃台前一抬頭,我們又傻眼了。
我開始覺得這家速食就像兼賣廣東粥和麵線羹的丹丹漢堡一樣,當地小吃夾雜在漢堡和炸雞之間,這對於觀光客而言簡直就是大冒險!
我們點了最安全的薯條炸雞餐
薯條味道和麥當勞差不多,不過包裝長得有點幼稚
炸雞好像被毀容過一樣(我已經挑比較好看的角度拍了)
凌晨四點半,我們在睡意中吃著熟悉又詭異的宵夜(早餐?),隔壁桌是十來個年輕人,聽口音是大陸人,他們點了滿滿一桌,幾乎把菜單上所有看起來詭異的特色料理都點了一份,邊吃邊發表大冒險心得;櫃台前面來了一對白人女生,看起來像是來自助旅行的。她倆抬頭盯著菜單,眉頭越皺越緊,討論了一陣子之後,轉身向麥當勞方向離去。
回顧旅行的第五天,我們在暮色中離開新加坡,在黑夜裡抵達機場,又在大廳的長椅上等待日出。
擔心就像地陪的親戚一樣,行李被割開偷塞毒品,所以我們即使很累也不敢熟睡。就這樣醒了想睡、睡了又醒,終於撐到上機。
說來慚愧,第一天入境馬來西亞的時候,還調侃地陪說海關太鬆散,我身上三樣行李只驗了一項。
返抵國門的時候,發現桃園機場的旅客入境行李查驗居然是抽查的,而且三十個人說不定還抽查不到一個人。
不過上次從杭州回來的時候,托運行李區有條米格魯在人群間嗅啊嗅的,這次米格魯沒出現,大概是在睡午覺吧?哈哈~
這趟六天五夜的新馬自助行,主要是拜訪馬來西亞的大學同學,新加坡那兩天是我們自己規劃的行程。
如果只是為了海南雞飯或者魚尾獅而來新加坡,那吃完拍完之後可能會覺得空虛失望。
如果是來看這裡的都市建設,對於都快成為半個台北人的我而言,恐怕也會覺得新加坡的高樓大廈平淡無奇。
來新加坡真正要看的並不是硬體建設,而是存在現代化都市叢林裡,那種文化多元的激盪與感動。
置身在新加坡的任何一間商場,可以看到各色臉孔、聽到各種語言:推著嬰兒車的印度夫婦、包著頭巾的長袍女郎、穿短褲配涼鞋的白人、拿著地圖猛研究的馬來人觀光團,還有當地穿著低胸上衣的華人妙齡女子...。
來新加坡第一次搭公車就跟印度司機問路、在義安城的書店裡聽到白人向店員查詢書籍...,不同種族在這裡似乎沒有太大的界限,大家一起享受物質文明的成果、一起仰望同一片天空。
(攝於新達城中庭)
如果有人問我,新加坡究竟和其他城市有什麼不同?
我會說,中西文化在這小島相互輝映,造就了新加坡這個移民國家獨特的美。
寫到這裡已經過完了年,距離新馬行回來也有十天了,但是回顧新加坡的那兩天,腦中的畫面卻依然鮮明:
克拉碼頭的燈紅酒綠,是夜的美;
從摩天輪俯瞰濱海灣,是日的美。
一日一夜,兩種感動,成為此趟新加坡最強烈的圖騰。